2014年已华丽谢幕,对艺术品市场来说,这是一个充满机遇、转型而又颇受煎熬的一年。据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4年12月18日,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量较2013年同期减少了18.26%,成交额下滑17.37%。整体看,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依然处于深度调整的态势。各大拍卖公司可谓使出浑身解数,在高压下顺应市场调整,以创新、学术、文化引领藏界风向。
■ 遇冷
“发展不均衡”是目前国内拍卖市场行情最为突出的现象。2014年,拍卖场次和拍卖标价都有所下降和减少。据统计,中国嘉德、北京保利、北京匡时、北京翰海四大拍卖公司2014年秋拍的总成交额为73.3亿元,相比2013年78.58亿元的总成交额下降了6.72%。其中,70%以上的成交额都由书画板块所缔造。也就是说,一旦中国书画市场遭遇不景气的行情,国内拍卖公司将面临运作困难的处境。
为此,中国嘉德在专场设置、估价布局、图录编制、巡展宣传等前后期做精、做深,以求展现专业素质。北京匡时也从固有的书画、油画、器物三大板块延伸到了紫砂、茶道具、佛教艺术品、当代陶瓷、珠宝等多样化拍卖品类,将更多买家吸引到艺术品市场中来。北京保利则注重品牌影响力,推出了“吴门清韵——过云楼藏金笺扇面”、“见证历史——山艺术甄藏”等专场。
数据显示,2014年北京保利拍卖全年总成交额达59亿元。12月2日,北京保利的古代书画夜场上,一组四幅经《石渠宝笈》著录的乾隆皇帝御笔书法《白塔山记》以1.1615亿元成交,这成为内地拍卖市场2014全年唯一的过亿拍品,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市场。北京保利方面表示:“数据是对市场最真实的反映,需求和消费就像永动机一样始终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活力。”
尽管如此,与前几年亿元拍品动辄10余件的盛况相比,多少显得有些暗淡,而具体到各大拍卖公司秋拍的总成交额,与2013年相比,2014年仅有北京翰海的成交额有所增长,中国嘉德、北京保利、北京匡时的成交额均同比下降。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表示:“从2014年秋拍市场看,无论从最初的征集还是到后来的拍卖,这是匡时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次。展望2015年,艺术品市场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。”
■ 任性
经过几年的爆发,艺术品市场已渐趋理性。2014年流入艺术市场的资金趋紧,买家对价格的把控更为理性。随着收藏家文化学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,含金量高且学术性强的艺术作品无疑受到了市场的青睐。
因此,各大拍卖公司都在2014年预展期间同步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专题性讲座,加强文化推广。中国嘉德推出了“嘉德讲堂”,北京匡时推出了“博物志系列讲座”等公益性活动,北京保利在2014秋拍预展期间举办的“保利中国艺术周”也邀请了数十名业内专家进行公益讲座。此外,针对藏家的需求和不同的关注焦点,拍卖公司还推出了私人洽购业务。
除了拍卖公司的“大手笔”,艺术品买家亦“任性”至极。2014年4月,收藏家刘益谦以2.81亿港元于香港苏富比[微博]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,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;11月4日,华谊兄弟(26.340, -0.03, -0.11%)董事长王中军以5500万美元拍得梵高油画《静物,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》;11月26日,刘益谦又以3.48亿港元拍下了被誉为唐卡之王的十五世纪“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”。一时间,“有钱,任性”成了艺术品市场新的代名词。可见,虽然艺术品市场历经“寒冬”,却依然阻挡不了收藏家们的购买激情和举牌欲望。
而就买家的构成看,2014年企业资本有了较大范围的增幅,艺术品收藏正在由个人爱好向机构收藏行为转移。业内人士分析,天价给市场注入了温度,有利于文化遗存的传承发扬,然而天价背后亦存隐忧,艺术品市场仍需要合理的监督与引导。
■ 转型期
统计指出,2014年1月至9月,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153亿元,比2013年略有下调。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说:“尽管拍卖市场处于持续调整中,但也面临诸多变化。市场竞争国际化,市场品味多元化,藏家层次年轻化,收藏与投资、消费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。”
的确,就竞争而言,传统拍卖面临着亚马逊[微博]、易贝、阿里巴巴[微博]等电商的冲击,竞争日益扩大。就收藏品味而言,高精尖作品、名家经典、特色专场依旧引领市场。中国书画、瓷器工艺品等传统门类仍是拍场的重头戏,不过在2014年秋拍,郝亮、王光乐、贾蔼力、刘韡等70后、80后艺术家的作品尤为受到藏家追捧。贾蔼力的《疯景1号》以1180万港元成交;刘韡《紫气系列H2》也拍出了340万港元。这些作品资源丰富,需求强劲,价格合理,可见藏家的收藏体系在发生转变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藏家涌入拍场,买家群体也日趋年轻化。他们的审美取向与老一辈收藏家有着明显的差异,更倾向易于理解、突出个性、具有时代认同感的当代艺术品。而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进入或将使中国当代艺术慢慢改变和转型。
上一条:英国人如何看中国龙票
下一条:规范古玩市场